|
中國古代的葬玉習俗在中國文化中,玉并非只是簡單的“石之美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還被古人附著了萬物主宰、天地之精、道德楷模、避邪除祟、延年益壽等觀念性因素,并具有了通神靈、顯官階、避邪祟、防腐朽等諸多的文化功能。而葬玉習俗就是上述這些觀念影響下的產物。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這里所謂的葬玉,并非泛指所有埋葬在墓中的玉器,而是特指那些為保存尸體而專門制作的玉器,主要包括玉衣、玉琀、玉握、玉塞、乳厭、厭胸等幾種。 玉衣 玉衣,也稱“玉匣”、“玉柙”或“玉甲”,是指用玉片連綴而成的包裹尸體的斂服。1968年,考古人員在河北滿城的一座小山上,發現了中山靖王劉勝和他的妻子竇綰的墓。經過對墓中散落的玉片進行修復整理,復原出兩套完整的玉衣,使得世人第一次得見“金縷玉衣”的真容。這兩套玉衣外形與人體相合,均含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5個部分。玉片則有長方形、圓形、三角形和梯形之分,玉片上鉆有小孔,以備連綴之用。 繼劉勝、竇綰墓玉衣發現之后,近年來相繼出土了20余套玉衣,皆為漢代的遺存。這些出土的玉衣外形大致相同,惟連綴絲縷有金、銀、銅等材質之別。絲縷的不同反映了漢代玉衣使用制度上的差別。據漢代文獻記述,皇帝死后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公主等使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事實上,這一制度到東漢時才真正確立下來,因為前述中山靖王劉勝只是諸侯王卻也同樣使用了金縷玉衣,而近年來在東漢的諸侯王族墓葬中卻只發現了銀縷玉衣和銅縷玉衣。玉衣制度是漢代皇室的專利,豪門大族如果使用玉衣則屬僭越行為,將會受到嚴懲。 據學者研究,漢代玉衣承自于先秦的“綴玉面飾”。所謂綴玉面飾,又稱“玉覆面”,就是將玉片做成眉、眼、鼻、口等形狀,以織物連綴,再覆蓋在死者面部上,這是戰國時代最為流行的一種喪葬用玉。目前發現最早的綴玉面飾出土于山西曲沃晉侯墓中。不管是“綴面玉飾”還是“金縷玉衣”,其初衷應該說都是為了追求尸體的不朽。因為古人認為尸體入葬時會遇到水銀浸泡,而水銀遇玉就會凝固,所以以玉斂尸會使尸體不腐,從而有再生的可能。延至三國時代,戰亂不斷,盜墓盛行,厚葬之風漸趨衰落。曹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玉衣殮葬習俗便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 玉琀 琀,是古人入殮時放入死者口中的小型玉器,“送死口中玉也”,又稱“押舌”,也即民間所謂的“飯含”。飯含是中國喪葬習俗中的重要儀禮。飯是指在死者口中放入米、貝;含又作琀,是指在死者口中放入珠玉。這一制度起源甚早,山東膠縣三里河大汶口文化墓地發現12座有飯含喪儀的墓例,其所含者多是玉質鏃形器,個別則口銜大骨針。商代則是飯含習俗最為盛行的時期,大凡屬正式斂葬者,都毫不例外施用飯含。對于為什么施用飯含,《白虎通義?崩薨》曾這樣解釋:“所以有飯含何?緣生食,今死,不欲虛其口,故含。用珠寶物何也?有益死者形體,故天子飯以玉,諸侯飯以珠,大夫以米,士以貝也”。如在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初年的曾侯乙墓中,在墓主人的口中就曾發現了作為“琀”的細小玉器21件,被雕作豬、狗、牛、羊、魚、鴨等形,其“不欲虛其口”的象征意義十分明顯。而在大汶口文化中,死者口含玉鏃、骨針等物什,又非簡單的“不欲虛其口”所能解釋的,可能還有鎮驚辟邪、護體守靈的意義。 據記載,先秦時期琀有等級之分:“天子含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實”;又有時代之別:“夏時死者飯含用貝,周時改用玉”。自西周而后,以玉為琀漸趨成俗。隨著含玉的發展,西漢后期至東漢初年,琀則定形于蟬形玉。事實上,蟬形玉器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商代至戰國墓葬中,也多有出土,此時的玉蟬是作為佩飾物出現的。玉蟬作為葬玉的口含最早見于河南洛陽中州路816號西周早期墓葬中,其后未見流行,直至漢代才漸趨成俗并一直延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 對于古人為什么選擇玉蟬為口含,自古而今,主要有兩種基本的認識:一是取蟬高潔之義,“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蟬居高飲潔”;二是由蟬蛻而聯想到人的復活。清人瞿中溶在《奕載堂古玉圖錄》中曾說:“《說文》云:蛻,蛇、蟬所解皮也。則人之死,其尸首有似于蟬之蛻,而又不能食,古人或因即用為含玉耳!弊韵s蛻而想象人死而復活的觀念應該更為樸素一些。 玉握 握,又稱“握手”,是指入葬時握在死者手里的物品。按《儀禮》記述,所謂握手,就是裹在死者手上的玄黑色布塊,形狀呈長方形,中間窄,兩頭闊,四角有帶子。事實上,以絲織物作握的墓葬主要發現于南方,而北方墓葬中死者多以貝和玉石作握。據考古發現,死者手握物品的習俗早在新石器時代即已出現。前述山東膠縣三里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有31座墓主人手中握有條形蚌器、獐牙、玉鏃器物和骨鏃等。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作握的習俗漸趨流行。此時的玉握最常見的是圓柱形,中央穿孔,宜于把握。西漢早期,玉握形制仍然沒有固定,或以玉玦作握,或以玉刀作握。一直到東漢時,玉握則定形為玉豬,這一習俗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仍十分流行。北齊顏子推曾告誡家人,他死后要薄葬,不要有“玉豚”等葬器。由此可見,玉豬是當時必不可少的葬玉。 事實上,死者手握物品習俗的出現與早期人類靈魂不死的觀念有著直接的關系。古人認為人死不能空手而去,要握有財富和權力。那么,所握為什么定型為豬呢?一種認為豬代表財富,豬是華夏先民的主要肉食品,以豬獻祭或握于死者手中,有期盼死者“食無憂”的意思。另一種觀點認為,早期人類視豬為神,人們想借它的威風去對付邪祟。魏晉南北朝以后,隨著中國古代以禮制為中心的用玉制度的衰落,用于殮尸的喪葬用玉逐漸消失,玉琀與玉握作為一種流行的葬俗已不復存在。 玉塞 玉塞,也即堵住死者“九竅”的玉器。所謂“九竅”,是指人的兩只眼睛、兩個鼻孔、兩個耳孔、一個嘴,以及生殖器和肛門!熬鸥[玉”,也即塞在9個部位的9件玉器。其中眼塞又稱“眼簾”,呈圓角長方形;鼻塞呈圓柱形;耳塞呈八角棱形;口塞如新月形,內側中端有三角形凸起;肛門塞為椎臺形,兩端粗細不同;生殖器塞男性為一短琮形,一端封閉,女性為一短尖首圭形。古人認為,堵住這“九竅”,可防止人體內精氣外泄而使尸體不朽,“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這同玉衣能使尸體不朽的說法是一致的。在西漢之前的墓葬中就有耳塞、鼻塞、肛門塞等零星出土,而完整的九竅塞則見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的墓中。 轉自《百科知識》 上一篇中國一些奇怪的殯葬風俗及習慣下一篇關于中國殯葬的文化 |